大咖對于國家社科基金申請的建議
本文整理了上海大學終身教授,博士生導師戴世強老師的《基金申請筆談》,以饗讀者。
我評審基金申請書已有20余年。早些時候,基金委各學部每年大約讓我評審15~35份申請書,近年來隨著年齒漸長,基金委比較照顧我,每年評審的份數在10份以內。目前,大量申請書的評閱任務由1958~1965年出生的中青年專家在評審,我曾問過我的一些忘年交,他們每年的評審工作量平均約為20份。評審人會掌握一定的分寸,不會給所有申請書打“A”,也不會全給“C”,各自會事先掌握一定的打分比例。因此,先被評審人披閱的申請書通常會占得先機。例如,我一般把ABC等級的比例定位2:1:2,A級指標通常先用完,因此,后看的申請書多少有點“吃虧”(當然先看形式漂亮的,總體上嚴格按要求評閱,最后會按申請書內容的相對優劣調整打分等級)。
一般說來,如果申請書寫得賞心悅目,奪人眼球,總會爭得好一點的“印象分”,在同一水平的申請競爭中勝出。
那么,如何做到形式清新、引人入勝呢?請各位注意如下細節:
1.字體恰當
忌用蠅頭小字,建議通篇用小四號字(除摘要等不可改變之處);最好用楷體或仿宋體,以做到有別于表格原有的宋體;重點內容可加粗、劃底線,用其它顏色;
2.適當分點
充分利用小標題,盡可能分點描述(但也不宜層層列點);忌用過長的自然段(通篇用很長的自然段閱讀時會引起視覺疲勞),每段最好不超過六行;
3.圖文并茂
適當運用框圖和插圖,特別是在敘述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時,用流程圖是一種可取的方式;描述研究背景和已有成果時可用合適的照片、圖表、曲線;
4.文字簡明
盡可能做到敘述通順,簡明生動,恰如其分;深入淺出,用淺顯的語言闡釋深奧的原理,忌用過多的生僻術語;少用縮略語,必須用縮略語時,在首次出現處標出英文全稱和譯文;忌用歐式語言;切忌羅嗦重復或詞不達意;遣詞用句不求華麗花哨,但應使人讀來有興味;
5.言之有物
用事實和數據說話,不說空洞的大道理;講究敘述的邏輯性和說服力;
6.詳略有致
注意總體布局,應詳述的部分應說得透徹,但切忌大段引用教科書中的內容;不宜列出太細的細節;
7.注意規范
文獻引用、論文列表等做到形式上自洽、統一;術語必須規范化(名從主人),對新近出現的術語應列出原文;
8.注意保密
為了防止宵小之徒(當前確實存在?。┰谠u審中竊取申請者的idea,必須注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,有些knowhow(如關鍵演繹步驟、實驗手段、制劑配比等)不宜和盤托出,要寫得看起來具體,但又不暴露關鍵性秘密;
9.反復修改
寫完申請書不要匆忙上交,反復通讀修改幾遍,做到基本上無懈可擊;可讓合作者或朋友中文字功夫最好的進行潤飾,有問題也可求教于長者或基金委的本學科處的朋友。
總而言之,一份優秀的基金申請書是千錘百煉地打造出來的,整個撰寫過程,對申請者而言是絕好的磨練、學習機會。過分強調形式,忽視內容,是不可取的;輕視形式,也絕對不行。我們應該追求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。
請注意:有時細節決定成??!